他是桃李满天下的资深老教授,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多年的教学指导经验,丰富的翻译知识和学校令人瞩目的获奖率让他成为“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而今的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初心,帮助更多师生们完成他们的翻译梦想。他就是我校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指导教授——万正方。
初见万正方老教授时,他还在为我校明华楼报告厅举办的第26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颁奖典礼而辛苦地忙碌着,虽然已是深秋,天气微凉,但忙碌的万老教授的额头上却布满了细密的汗水。终于在下午三时,万教授忙好了手中的工作,如约接受了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的专访。
大学生记者团采访万正方教授
翻译是心中的一个梦
万正方教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湖南文理学院、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以及我校任教。从教四十多年来,万正方教授带领学校师生多次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谈及与“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的渊源,万教授陷入了回忆之中。当初之所以想带领学生们参加“韩赛”其实是有两点缘由:一是因为在上师大读书期间他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虽然没有获得奖项,但那次参赛经历深深的影响了他、鼓舞了他,让他心中对英语、对翻译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虽然在工作后因为年龄不符无法亲自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帮助自己同事和学生参加“韩赛”,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韩赛”的发起人——韩素音女士。韩素音女士作为一位英籍华裔女作家,对自己的祖国有着很深厚的情感,真诚淳朴的中国人民给她每一次的来华访问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渴望看到自己的祖国能够蓬勃发展走向世界,渴望看到中国人民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通过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于是韩素音女士向中国译协捐助了一笔资金用来举办这场翻译赛事,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谈到这里,万教授眼里充满了敬仰之情,在他心中,韩素音女士对中国的作用不光是因为这份感情和友谊,更是因为韩素音女士已经与中国发展、改革开放以及中国人民的幸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万教授希望通过借助韩素音翻译大赛这个平台,能顺着韩女士的本意与初衷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为我国的发展与壮大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因此,当时还在中南大学任教的万正方教授,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当时中南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佘协斌教授以及杨寿康教授,得到支持后开始组织学生研究生参加,并且在学生群体中也得到热烈的响应。最终,那次比赛中,一名研究生获得了优秀奖。虽然不是很高的荣誉,但这次的获奖点燃了全校师生的热情,促进了全校师生在英语方面的教与学,在之后几年的参赛中中南大学都是名列前茅。
自从来天华任教,本着对翻译赛事的热情,万正方教授向时任学校院长助理,现任学校副校长兼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史文老师提出引领全校师生参赛的一个想法,当即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六年间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连续六年在全国拔得头筹,彻底击碎了旁人对民办大学参赛质量的疑惑。去年我校的邢玥老师获得第25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英译汉一等奖,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在颁奖典礼上进行演讲,不仅对我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更是天华通过这一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初衷的成果回馈。
史文副校长、万正方教授赴北京中国翻译协会汇报工作
翻译如同“戴着脚镣跳舞”
当谈到对翻译的看法时,万教授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翻译就像是“戴着脚镣跳舞”:即使其中的过程再艰辛,也得将舞蹈跳的优雅好看。
“戴着脚镣”意在翻译不能脱离原文,译者不能凭自己的想象脱离原文,脱离实际去发挥,即使语言描述的再优美也是不完美的。一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以翻译的单词时往往会刻意回避,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不可译”。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但这种压力同时也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去进一步延伸自己的知识。
就拿这次学校承办第26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来说,为了翻译的原文学校发动了许多老师的力量去寻找契合韩赛特点的参赛文章,万教授甚至还发动全家上下的力量前前后后修改了四十多遍,但是即便这样认真准备,也还请来了上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复旦大学翻译系何刚强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外文学会会长叶兴国教授,上师大外学院院长李兆辉教授,以及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对初稿进行了反复讨论和研究,做到精益求精。因此,好的翻译是永无止境的,译者应该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要考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字特点,真正的把我们思想文化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翻译是一种艰苦的工作,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也是一种伟大的、锻炼人的工作,过程虽然艰辛,但是一篇成功的译文对译者的进步与鼓励是不可磨灭的。
在万教授看来,翻译一定要谦虚,要具对双语良好的掌控能力,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是从教数年的英语教师就认为自己有了良好的掌控能力,其实不然,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要有孜孜不倦的钻研、学习的精神。同时,从事每一份工作都要时刻保持初心,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有人将韩赛作为英语界的诺贝尔、翻译界的奥斯卡,这说明韩赛作为中国一个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的一个赛事要取得成功是非常不易的,而天华学院组织指导全校师生参与韩赛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改进自我的过程,在参赛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教学相长、可以共同提高。这不仅是一个培养、锻炼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贯彻落实我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以及“专、通、雅”协调发展办学理念的一个举措和做法。
万正方教授在第26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颁奖典礼上发言
学校的支持是取得优秀成果的坚强后盾
“这几年我们在韩赛上取得的优异成果真的离不开学校领导尤其是邹荣祥董事长的大力支持。”想到这几年的不易以及受到的鼓励,万正方教授不禁有些激动。自从他到天华学院工作以来就受到邹荣祥董事长,史文副校长以及其他校内领导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邹荣祥董事长深刻的办学思想以及对外语的求知精神让他产生了无比的感激与崇敬之情。正是因为符合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又得到了邹董事长的支持与信任,我校师生才能不断地参赛获奖、取得进步,并最终在一堆知名公办大学中脱颖而出作为唯一一所年轻民办大学来承办第26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如今的天华学院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有了极高的声誉,在中国翻译界有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对“天道酬勤”的最好表现。
谈及举办此次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的困难时,万正方教授爽朗地一笑:“其实也没有遭遇多大的困难”。除了在前期选文修改方面的艰辛之外,其他的问题邹荣祥董事长都做了充分的协调与解决。邹董事长不仅为这次大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并且通过短信和邮件为在今年暑假炎热的天气下进行评审的辛勤的工作人员们表达了深切的关心与鼓励,邹董事长还强调要考虑社会的影响性和比赛的公平公正性,绝对不能因为是承办学校就徇私舞弊,要将对社会的效应和影响放在首位。
万正方教授还表示:作为从教多年的教授,他对翻译、对教育、对学生、对周围的青年同事们都充满了热切的感情与期望,组织师生参与这类大赛是想把对学校、对邹董事长的感激之情落实到行动中来,对我们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后的工作、以后的做人、以后的事业,以后的生活负责任。“如果一个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能够拿到一张韩赛的获奖证或者奖杯,对他以后的求职,以后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金钱买不来的。”万教授如是说,“假如现在青年人、学校的学生、国家的人民子弟具备了这种素质,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那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是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对我们学生、我们的教育事业怀着的深深的感情,这同时也是我是很想做的,很愿意做的,而且很愿意把它做好的一个事情。再加上天华学院这个学校很有发展前途,它不同于其他一些私立学校旨在赚钱而忽视学生的发展,邹董事长是完全放弃私人利益真正为了事业的一个人,所以他提出的很多理念,比如‘为做人而学习’,‘专、通、雅’的办学理念以及将35个教师送至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等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他是一心一意为了培养教师、培养学生的,他的无私让这个学校有发展的后劲,而学生毕业以后也会为天华而感到骄傲。”
最后,万正方教授对于青年教师参赛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参赛与获奖不仅对一个老师的精神面貌、业务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还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师生感情的培养,同事之间的合作都是一种全面的提升。
万正方教授与青年教师就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进行研讨
现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已经是一项不仅仅局限于我校英语专业的大型传统赛事,全校各个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无论获奖与否都收获良多。这次获奖的卜讯老师曾说“用初恋的热情对待翻译”,这句话最让万教授感动:“初恋”的热情是执着,是一往无前,是克服困难也要去追求的精神,如果师生们以后都能够用初恋的热情和激情去完成祖国建设当中所赋予的每一份工作,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愿师生们以韩赛为契机,努力做事,努力待人,如此方可此生无憾、青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