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下午,语言文化学院在儿童实训中心212中华礼乐传习馆召开专业优化发展调研和专家论证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上海闵行区万科双语学校校长程敏老师、同济大学日语系主任刘晓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毛文伟教授、上海语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唯诚先生等多位教育界知名专家及行业专家受邀出席。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郭阿诺、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孙超副教授、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授刘民钢教授、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王春晓老师、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专任教授姚胜旬教授、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专任教授洪伟民教授、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主任张丽珺副教授、语言文化学院实习实训负责人张耀庭老师也一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再阳主持。为了更好使语言文化学院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学科布局,陈再阳院长首先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布局、办学特色和学校开展专业优化调研和专家论证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王春晓老师和日语专业主任张丽珺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日语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介绍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等。
接着,各位专家围绕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文件精神(教高〔2023〕1号)和学校董事长提出的五个问题,即如何使专业设置符合教育部关于专业调整的改革精神?如何进一步实施人工智能与各专业的复合?如何进一步理解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宽基础”和“深专业”?宽在何处?深向哪里?如何使教师队伍进一步适应专业调整的要求?现有的过时专业如何果断调整?需要新增设哪些新专业?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查清华教授对天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叹,认为天华学院在师范性、国学传播、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上都做得较为出色。随后,对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在学科布局、调整与发展及课程改革上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民办院校的优势,并建议语言文化学院继续引进人才,壮大现有师资力量的团队,引进高精人才,逐步向数字人文转化。

文贵良教授首先对查清华教授关于“扩大师资队伍”的建议表示赞同,在人工智能与新文科建设方面,建议天华学院向上海师范大学取经,发展“数字人文”。还建议天华学院可以在“文明互鉴”的方向上努力,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锻炼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程敏校长指出要实行教育教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教师的“宽基础”和“深专业”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知识面要深、要宽;教、学、研要进行结合,实现教、学、研相长的协调式发展。

刘晓芳教授建议日语专业在“宽基础”方面,注重国学教育,夯实学生的国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结合中日贸易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日语专业的学生可在经贸日语方向着力培养、重点培养。

毛文伟教授建议在人工智能与专业的融合方面重视数据挖掘,如开设数据科学入门的选修课程等。“宽基础”方面,毛教授同意前面提的“知识面宽”的说法,还增补了“掌握技能宽”的说法。此外,毛教授也支持日语专业培养商贸人才,建议学校设置相应的商贸日语的课程,在教师配置上引进人才,扩大现有的师资力量。

董唯诚先生结合自己在企业的经历,建议天华学院在日常的教学与培养中,加强学生日常礼仪方面的学习与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性知识,以使学生在未来的求职和工作中更好地面向以及适应社会的需求。他还指出要注意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日企工作时需要加以留心。董先生还提醒,在国内有中日校企联盟这样的组织,建议天华学生多到这些机构实习,锻炼自己。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授刘民钢也强调要引进人才,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在人工智能与专业的复合方面,要对人工智能进行深入思考,如“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有什么用”“人工智能到底能为人文学科带来什么”等等问题,要想清楚,想明白。
姚胜旬教授建议日语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将日语与母语结合,既要重视日语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对母语的学习与掌握,两种语言都要抓,两种语言都要硬。
洪伟民教授特别指出在职场中要注重礼仪礼貌,尤其商贸日语专业的学生,平时要多开设礼仪学习和文化普及的课程,让学生打好礼仪基础,做一个知礼仪且懂礼仪的人。

最后,陈再阳院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及所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由衷的感谢!陈院长表示听了各位专家的建议,受益匪浅,希望各位专家今后多来学校进行指导,语言文化学院会后将组织全体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进一步学习、讨论专家意见,进一步落实到专业建设上。接着,组织所有与会人员一起合影。至此,本次专业优化调研、研讨和专家论证会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