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6 日,语言文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全体教师齐聚明 416 办公室,共同参与了本学期第二次教研会议。此次会议精彩纷呈,徐晓英老师、董凌老师、罗季美老师分别进行了关于科研、教学以及外语教育史的主题分享,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学术与教学经验的盛宴,营造出积极、亲切且轻松有趣的研讨氛围,大家在交流中笑声阵阵、收获满满。

徐晓英老师以“我的外文发表之路”为题,开启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成长之旅分享。她从一位外刊发表新手逐步成长为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副教授,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坚持。她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分享科研心得时,徐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赴美读博期间的宝贵经历和盘托出,包括课程学习、与导师的互动、如何紧跟热门研究话题、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定性与定量研究关联的深刻理解。她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常用的科研技术工具,如Zotero、MarginNotes 等,这些工具为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她的讲述,大家清晰地看到海外博士学习经历如何极大地开拓了她的学术视野,使她在科研险阻中破局与绽放。徐老师的讲座不仅内容充实,还充满激情与感染力,她建议老师们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开展博士学习合作、注重同行交流,以此提高科研效率。她的分享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深刻体会到机会总是眷顾那些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人。

董凌老师凭借出色的二外法语水平,在我校常年开设选修课《法语&法国文化》,深受学生喜爱,此次会议他也带来了精彩的分享。他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关于如何申报选修课的详细流程介绍,为有意向开设选修课的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接着分享了自己开设选修课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让大家了解到语言类选修课在教学互动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最后,他还讲了一个幽默的法语笑话,瞬间活跃了现场气氛。在互动环节,老师们围绕语言类课程互动难度大以及法语学习教学等问题与董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整个过程充满了愉悦与收获。

罗季美老师以个人口述史的方式,为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生动地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罗老师走向工作岗位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外语教育处于复苏阶段,她亲身见证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变革。从传统的黑板教学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每一个技术变革背后都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她还详细分享了1985 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 年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 2012 年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的概念,深入讲解了高校在时代变革中的课程设置演变、科研考核变化等内容。她回顾了最初四六级考试如何对接国际目标,以及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80、90 年代的外语界曾是“繁花”时代,在高校合并改革的推动下,外语教师迎来了辉煌时期。然而,如今外语专业似乎面临着一些挑战,走向暗淡。对此,罗老师认为外语教育应顺应改革潮流,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她还分享了自己的外语教师信念:“教师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往往是冲突的,当教师感到轻松时,也许你的教学方法或评价手段并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主。我想我累一些,但是让学生更有收获。”

会议尾声,教师们意犹未尽,围绕三位主讲人的分享内容展开自由研讨。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薄萌萌总结道:“本次会议既是对教学科研的‘把脉问诊’,亦是对师者初心的‘唤醒赋能’。”此次教研会议不仅让老师们在捕捉科研前沿动态、了解选修课开办流程以及回顾外语教育历史等方面都有所收获,更让大家在轻松自在、笑声不断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魅力。与会教师一致表示,渴望在未来的学习与交流中继续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期待未来通过常态化教研活动,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协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路径。

此次教研会议以多元视角激活教师发展动能,生动诠释了“教研相长”的深刻内涵,为学院教学质量提升与学术生态优化注入了新活力。
文图:薄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