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华学子到全国模范教师的成长答卷—语言文化学院2006级优秀校友余文君分享“专通雅”的育人密码
发布人:学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10-29  浏览次数:34


为深化专业育人内涵、厚植教育初心,引导学子以优秀校友为榜样锚定成长方向,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于10月24日下午在大礼堂特邀2006级英语专业优秀校友、全国模范教师余文君重返母校,作“以‘专’研教、以‘通’赋能、以‘雅’润心:从天华学子到全国模范教师的成长之路”主题分享。总校监叶才福、语言文化学院全体教师及辅导员,与语言文化学院、教育学院全体学生共同参会,分享会由学院副院长孙超主持。余文君老师的成长轨迹,正是天华学院“专通雅”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缩影。



总校监叶才福和校友亲切交谈

一、“专”研教:深耕课堂的“适配性”智慧

分享伊始,余文君老师“麦田守望者”为喻,拆解教育之“专”的内核:“‘专’不是证书与分数的堆砌,而是让方法适配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一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她在天华求学期间专业教育中埋下的“以生为本”种子。

她结合教学实践阐释“适配性教学”的真谛:针对基础薄弱、兴趣偏移、情感敏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她摒弃统一化教学模式,通过趣味引导、兴趣融合、情感疏导等个性化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回归正途。“教学的关键在于细节化设计与持续性反思,这是从‘会教’到‘教好’的核心底气。”她的分享引发在场学子共鸣,互动探讨案例的过程中,大家对深耕专业的理解愈发深刻。


二、“通”赋能:跨界融合的“连接性”实践

“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连接不同维度的纽带。”余文君老师“以通赋能”理念,正是天华学院“通才教育”的培养导向。她分享的跨界实践,尽显天华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无论是为留守儿童搭建“双语非遗桥”,让传统文化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还是为社区老人定制“安全双语手册”,将防诈骗知识与简易英语结合;亦或是引导学生搭建“心理健康剧本桥”,实现语言运用与情绪疏导的融合,都体现了她对“通”的深刻践行。“跨界的核心是锚定需求,这是天华教会我的实践智慧。”她勉励学弟学妹打破学科壁垒,让专业能力在多元场景中落地。


三、“雅”润心:温情育人的“人文性”坚守

“‘雅’是雅行修身、以心待人,是教育最本真的温度。”余文君结合十一年工读学校的教学生涯,分享了对“雅”的理解。面对有行为偏差或心理困扰的学生,她从不贴标签,而是以细节关怀化解心结,用真诚沟通建立信任。

这份温柔而坚定的育人态度,传承了语言文化学院“以德育人、以雅润心”的育人传统。“在天华的学习时光,不仅塑造了我的专业能力,更教会我做有温度的教育者。”她的讲述让在场师生深刻体会到,“雅”是教育者最珍贵的底色。

现场互动环节

四、薪火相传:育人初心的“延续性”传承

讲座的最后,余文君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为不同年级学子精准支招:大一固本培元搭框架,大二精进技能攻核心,大三定向深耕积经验,大四知行合一强实战。她的建议既贴合天华人才培养节奏,又具极强的实操性。

“愿你们以语言为翼,以热爱为光,让专业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麦田。”余文君的寄语饱含对学弟学妹的期许,更彰显了校友对母校育人理念的认同与传承。

此次分享既是一场生动的成长课,更是天华学院“专”育人成果的集中展示。余文君用从天华学子到全国模范教师的蜕变,证明了学校育人理念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而这场分享的意义,更在于将优秀校友的育人初心与专业精神传递下去,激励更多天华学子成长为“专业过硬、情怀深厚、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撰稿人:童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