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云课好时节
发布人:学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20  浏览次数:365

不知不觉间,在线教学已进行了大半学期,语言文化学院师生从网络初遇时的“羞涩”,逐步实现了直播授课的良性互动。在线教学期间,我院全体教师牢牢把握教学育人这一根本,坚守一线教学阵地,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新模式,确保在线教学有序、有效、深入开展。在线教学期间,我院全体教师恪尽职守,直面困难,勇于挑战,大胆实践,力求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融合到每一堂网课中。

  一、以生为本 促进教学改革

在线教学中,语言文化学院很多课程打破了传统线下课堂单纯以课本内容讲授为主体的模式,充分照顾学生需求,精心构思课程方案。各专业以此次在线教学为契机,通过优化课前及课后任务的布置,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自主地开展居家学习。

老师们在课后作业设计和学习后测上各显神通,做到了质与量兼顾,不仅布置合理有效的作业,还通过定期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相较于往常教学,虽然工作量大增,但老师们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初心,任劳任怨,无私付出。在作业形式上,老师们也是别出心裁,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和《学位论文写作》课要求学生上传学习笔记,而学生课堂笔记的详实程度超乎我们的预想。《大学语文》课王婉玉老师让学生用自己方言朗读诗歌,上传录音,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新尝试。这种独特的互动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篇目的诵读兴趣,增强文学素养,还可促进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学生和父母长辈交流家乡方言,培养人文关怀,一举两得。

《学位论文写作》学生笔记

  

《大学语文》方言朗诵作业

  

《现代汉语》学生笔记

  

《英语精读》作业

《日语泛读》课上,丁玲玲老师除了讲解课本内容,还以最新官方日语新闻为素材,带领学生用日语了解疫情期间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记录当下感受。这些贴近生活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日语泛读》补充材料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简言之,在网络授课的大背景下,语言文化学院的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狠抓教学,学生们也投桃报李,积极配合,求知若渴,形成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其乐融融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二、反思总结助推教学研究

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做好科研。在疫情肆虐的互联网教学背景下,我院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手抓,取得丰硕成果。大学英语教学部每周都会通过“问卷星”系统向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授课班级随机发放《大学英语》课程在线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不同教师、不同在线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数据将与专业例会的讨论成果一样,为今后教师进行在线教学模式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事实依据。在今年申报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时,教学部四位青年教师陈嘉扬、董凌、李柯颖和叶汶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在线教学作为研究主题,就学习动机、学习工具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薄萌萌老师则以教促研,通过个案研究,探讨现代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影响力。这些科学研究的选题无疑显示出在线教学的开展不仅改善了教师们的教学模式,更成为教师科研路上的助推力。

  

《大学英语》调查问卷

三、主动出击 拓展教学阵地

在线教学期间,我院教师不仅严守网络教学阵地,还积极探索网络教学之外的辅助手段促进网络授课的有效性。其中,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徐晓栋老师独具匠心,开辟了第二教学阵地。他仔细阅读教师在线教学报表中的教学反馈内容,总结各学院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主动联系各二级学院汇报该学院学生大学英语在线学习情况,提醒相关二级学院关注重点学生,指导学院开展帮扶工作。此外,徐晓栋老师还在工学院2018级学生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四级公益讲座,并协同学生辅导员助理队伍开展每日英语打卡活动,对工学院英语学困生开展精准帮扶,效果良好。

  

四级公益讲座

四、未雨绸缪 督促论文写作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前一个学期开设《学位论文写作》课,并要求学生同步做好选题和论文大纲撰写。这一未雨绸缪的做法在在线教学期间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去年十月份学生都已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而在本学期开学前,论文指导老师都与学生就初稿的修改安排了面对面的指导,而处理好问题最多的初稿阶段是对论文最终质量的最大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历来重视汉语本体知识教学,而作为学习成果最终体现的毕业论文,其质量丝毫不能含糊。所有指导老师尽心竭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保驾护航,论文初稿修改三四遍已经司空见惯,改到七稿八稿也绝非罕见。老师们的批注有时甚至比学生论文还详细。他们精益求精,力求通过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发挥最大潜力,写出尽善尽美的毕业论文。

  

于美娟老师指导论文时的批注

     目前,语言文化学院的在线教学渐入佳境,教学相长,师生收获颇丰。今日我们相聚云端,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他日相逢于校园,这份经验必将激励我们走得更远更稳!

                                                              语言文化学院供稿